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典范长存葛稚川

典范长存葛稚川

  霍超民

 

 

早几天,农历三月廿四日,葛岸村举行了一场民族文化活动——为葛洪念公园落成剪彩。当日,晚春的阳光已经有点灼人,更有乡民们兴高采烈的感染,使典礼会场的气氛空前的热闹。

  葛洪是我国的一位历史名人,生活在一千七百多年之前,为什么时至今日还对他如此的念念不忘呢?古往今来,世上的名人、闻人、能人甚至所谓风云人物、焦点人物、××榜上有名的风光人物等等,真不?恒河沙数,多了去了,但并不一定是个个值得景仰的。历史是一条汹涌奔流的长河,苏轼曾经感慨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经得起历史审视的风流人物不见得很多很多。葛洪恰恰是值得景仰的一个。

  葛洪,字稚川,东西晋之交的江苏句容人。他是道家人物且精通医术,为了弘扬道教,曾经先后两次南下百粤。在粤期间,又先后两次来到葛岸,为乡民治好了凶猛的流行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事迹记载在历代方志和乡间族谱之中。在保存至今的一块斑斑古迹的青石额上刻着"葛仙道岸"四字,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也是葛岸村用以命名的缘故。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理所当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葛岸乡民世世代代怀记着葛洪的恩德。

  纪念公园的主体建筑是葛洪纪念馆,乡民敬称之"葛仙宝殿",把葛洪提升到仙佛的地位了。这表明是一种世俗崇拜意识。

  人类历史向来不缺乏崇拜。从原始的图腾(飞禽走兽、鳞羽毛介之类)到后来的宗教偶像(佛祖观音、耶稣、穆罕默德等)、从光环烜赫的道德之士(孔子孟子、关羽岳飞等)到有一技之长的能仁智者(鲁班包拯、北帝妈祖之类),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托,都可以一一请来接受顶礼,所以,把葛洪神化了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其实,芸芸众生的思想并没有多复杂,拜神拜佛无非是寄托一种愿望,祈求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再大一点就是希望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更大一点就是希望世界和平了。很单纯,很朴实,单纯朴实到近乎生存需求的最下限——需要空气与阳光,需要饮水与食物一样。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烧香磕头我们不赞同,但许个愿,祷个告总可以吧。我相信,在拈香礼拜、稽首合什的人群中,大多数人不知道他拜的是何方神圣,至于为什么要拜他就更说不清了。老百姓心里只认得一个理:神就是好人,就能保佑人。

  世界上一切堂堂正正的宗教,其教旨都是导人向善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所有供奉在神坛上的偶像,无一不是值得后人景仰的、有历史价值的正人君子。人们信仰他,崇拜他,充分反映出这是群居社会的需要,是人类历史车轮保持顺利前进的润滑剂。

  去年七、八月,葛洪纪念公园刚开始筹建,葛岸村要求我写一写葛洪的资料,以备在纪念馆里陈列。我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除了因为葛洪曾经来过葛岸祛疫治病,有恩于乡民百姓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葛洪身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光辉。

  葛洪学贯万家,精研典籍,思想渊深,著述宏富。他一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位的,既能博,又能专,即使在中外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他是一个病理学家,也是临床医术家,(前面略略提过),又是医药化学家。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4卷,对伤寒、痢疾、天花、瘟疫、狂犬、丹毒、结核、沙?、食物中毒等急性传染病作出正确诊断并开出治疗药方,其中的天花病、沙?病属于世界首次发现并进行诊治的。临床证实,书中的药方都是确有疗效的。后来有西方医药权威学者说:"整个医学化学源于中国",这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葛洪又是一位道教思想家,理论家。他的代表作《抱朴子》内外篇共70卷,系统地阐析道家学说,提出了作为中国国教——道教的教义,使之正式确立成为宗教,纳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轨道。

  葛洪又是一位文学家、著作家。他一生著作等身,据正史记载的就有十三种共530多卷,你想想把它摞起来有多高!一个人的智力和精力竟然达到这种强度,令人在惊叹之余,又不能不五体投地啊!

葛洪之所以值得景仰,就是他那贯串一生的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强通天下之不可通者",就是他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就是由无数葛洪这样的人一点一点沉积而成的,这需要几千年时间。

联想到现今社会上劲吹的攀附名人之风,真让人啼笑皆非。比如某些地方从经济利益出发,煞费苦心挖掘本土的所谓名人,大搞什么××故乡、××故居,肆意制造轰动效应。要是实在挖不出什么"名人"来,就索性去偷,去抢,不是听说有两省三县在争"西门庆故乡"的注册权吗?再不然,就拉个影星或者歌星来凑个数,决不能断了财路——据说又有两个县为争"徐××(电影演员)故乡"而对簿公堂。堂堂神州大县为一个女人名字而大动干戈,可以写入《新拍案惊奇》了,或者干脆叫做《拍案叫绝》、《拍案而起》都可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在今天见怪不怪,人们安之若泰,这是信仰缺失,精神缺失的结果。

近日,上上下下一篇呼吁创建文明的呼声,太好了!太及时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实在太需要文明回归了。噫嘻!曾几何时,一个有五千年礼乐教化的衣冠上国,今日却要提倡创建文明,总感觉有点不是滋味。毛主席曾说过"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指的是愚公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而有些人却把它发挥为投机钻营精神,损公肥私精神,以邻为壑精神了。也难怪,像西门庆徐××这样的摇钱树多了,像葛洪这样的不能吃不能喝的文化符号就只有退避三舍的份了。这里记起几个小故事,有点意思:

  一个外国人在规规矩矩的排队交什么费,一个面无愧色的中国人"打楔(占光)"进来,令这老外膛目结舌——在他国内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呢,他们从来想都没想过去"打楔"!

  又有一间医院语重心长地在候诊楼内挂上"禁止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警示牌,一个老外见了同样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呀,还用说吗!

  奇怪了!我们觉得是老大难的问题,为什么在人家那里却不成问题呢?依我看,原因只有一个:文明的行为须要文明的人格做为依托。人格的形成是受精神(绝对不是物质)支配的,只有把灵魂净化了,人格魅力才能出得来。

  要规范文明行为本来并不难,通过"恰"就可以做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整治手段比如禁违建、禁偷排、禁盗版、禁乱停放乱摆卖、到最近的禁酒驾等等,不可谓不多,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呈现出的是一种"葫芦现象"——按下这个,那个又浮上来。"恰"只能疲于奔命,效果却微。平心而论,政府向来也重视用"导"的方法,使"治"和"导"两手配合,通过教导、利导、疏导,使群众自觉起来,可惜效果还不甚理想。为什么呢?积重难返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一旦缺失了,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找得回来。

  看来,要使文明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本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还得靠文化的力量。为了重新振发民族之信仰,唤起民族之精神,荡涤心灵之污垢,但愿少一些像福布斯财富排行榜那样的蛊惑人心的聒噪,则苍生幸甚!社稷幸甚!

(本文作者为乐从镇文联副主席、曲艺协会名誉会长、文学协会名誉会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