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阴差阳错二十年 ——我的记者情感天涯生涯

    &meinv博客nbsp;           &nb男性生活sp;  阴差阳错二十年
            ——我的记者生涯
     &nbs孔庆东的博客p;          覃炜明
母亲曾经希望我长大了做一哈尔滨生活报名供销社的售货员,那样可以穿着鞋子过日子,而且相对当时食不果腹农民能够拥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但是一直到母亲去世,我仍然是一名在水库工地上挖山洞挑水泥砖的民工。
后来我自男体博客己曾经育儿博客做过当一名交通警察的梦,幻想着在自己仰慕的城市穿着雪白的警服站在桥头上做着规范的手势指挥来往的车辆;但是一场高考让我走上了三尺讲台,做了一名一边上课一边种菜网络生活做饭的乡村教师。
我曾经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散文作家,在将来的文学史上说到“散文部分”,有那么一句——“这个时期乡土散文写得具有特色的还有覃炜明的散文《……》(因为我不知道将来会以什么样的作品留给后人);但是这个时候我却闯入了县委机关、后来又被调到市委机关做了一名党员教育科的副科长。而就在这个副科长的岗位上做准备升任理论科长或者选择到一个核心机要部门做“预备科长”(答应是先副科后正科)的前夜,我突然被调到一家市级电视台担任新闻部主任。
我就是因为这样的阴差阳错,由农民变成老师,由老师变成机关干部,再由机关干部变成了职业记者。
1993年,离明天这个记者节刚刚20年。
我开始做的是电视记者,热情的高涨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本来我是文字记者,又是新闻部主任,扛摄像机不是我的任务,但是我还是每次出访都要向摄像记者请教摄像的技术,有时候自己干脆赤膊上阵,右肩扛着10几斤重的摄像机,左肩挂着20多斤的背包机,穿梭于各种各样的场合,拍下来一段镜头,回来就要摄像记者指点那个镜头拍好了,那个镜头没有拍好。
我的观点是,电视记者如果不懂摄像,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撰写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因为我发现很多同事在撰写电视新闻稿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文学性的描写,实际上因为使用了同期声,往往会让很多文学性的描写在电视新闻中显得非常多余。
我做电视记者期间,正好遇上那个城市遭遇了百年不莆田生活网遇的洪水,大水淹了电视台,节目制作和播出临时改在职工宿舍完成。我自己则因为随同一位领导乘坐冲锋舟前往灾区,中途冲锋舟死火两小时,穿着运动短裤的我,在太阳下被烧烤得两腿起了兵搜狐博客登录乓博客地址球一样大小的水泡。而就是这一年,我采访了时任国务院代总理朱镕基在梧州视察灾情的全过程,并用12分钟的专题片《关怀来自中南海》一举拿下了那个市级电视台创办8年以来的第一个全省新闻一等奖,并且一拿就是两个(还有一个一等是《下岗工人没有失落》,一个二等奖,而获得二等奖的新闻是由我独立拍摄撰稿编辑完成。
我记得当时分管新闻的一位广电局的副局长(现在已调广东社科院)在开会时候用发亮的眼神博客下载对我说:真想不到,你天生就是做电视记者的料子!
也就因为他们的赏识,我到这家电视台工作不到两年,就受命到新开办理新闻节目的有线电视台担任副台长,并兼任新闻部主任。想不到这样的一得意生活次“重任”让我的电视记者生涯居然咔然而止。
当时恰逢《国旗法》颁布,一家区级法院的办公楼上,因为楼下出租给美容院,居然出现了大门上国徽和增白美容广告同时高高挂起的现象。观众投诉到我们电视台,我安排记者去现场“曝光”这种对国徽不敬现象。想不到这一条不到一分钟的新闻,让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市委常委大发雷霆,他电话亲自命令我,节目重播时候务必把这条让他不搜狐微博客高兴的新闻砍下来。事后我知道,原来那家法院的院长和这位市委常委是一个部队的战友。
但是又因为这一条新闻属于时效不太强调新闻,录像带已经由记者提前送到省电视台,而省电视台在之后第三天再次播出了这条电视新闻。结果就是正在前途看好的我,突然被那位常委咬牙切齿的紧急召集电视局的领导开会,以高度保密的纪律要求,无论如何要当时的广电局把我调离电视台,“总之,调离一线新闻单位,去哪里我不管。”百般无奈的广电局领导只好把我安排到一家只有十几名员工的娱乐报纸做了一名副总编。
市委分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知道我的工作调整以后,电话里急急向我解释,调整我的工作,不是他本人的意思,因为我这个正科职务的工作安排还用不着要他这个副书记同意。而一位区委书记给我出主意,由他出面安排一个饭局,请那位强势的常委吃饭,带上我,他代表我向常委做出解释,前提是我要在饭桌上向这位常委认错。
我感到,我没有任何做错的地方。我甚至这样认为,常委这样处理我,受损失的不会是我个人,而是当时在全省已经小有名气的本市电视新闻界。于是我终于没有领这位区委书记的情。后来省电视台新闻部一位主任来到市里,在我拜访他的时候,一位同事抱着打抱不平的心态向省台的主任说起了我的遭遇,意思是请人家过问一下,我拒绝了做这样的安排。
就是这样的一场挫折,让我做出了离开那个城市的打算。1999年,在当地不少人风传我要加盟广东某电视台的时候,我却悄悄来到了广东顺德,来到了当时我一点都不了解的《顺德报》。我没有问这里的报酬,也没有问这里会安排我做什么岗位,我凭直觉感到这里用人有些不拘一格。
当时顺德刚刚被广东省确定为实行现代化试点城市,《顺德报》表现出来的顺德是人心振奋、城市蓬勃发展。当时的社长陈真泉和我谈话两小时,我感受得到他的真诚,包括他干事的风格乃至办报的思想和理念。回去以后,我第一次登了广电局长的的家门,走访了人事局长的办公室,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办好了离开那个城市的全部手续,提前了三天到《顺德报》上班。
顺德十三年,我先后做过生活版的版面编辑,当过区域新闻部的主任,参加过引起当时区委领导高度重视的昆山行采访,采访的系列稿件被当时区委办公室编印成“学习资料”发各部委办局和镇街领导“学习”,我和两个同事当年获得报社第一次几乎是专门为我们而设立的“总编辑奖”。
在顺德13年,我先后采访过杨国强、梁庆德、李兴浩等近60名顺德和南海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家和一批北京、广东省和外省的专家和学者。和这些企业家、专家的接触,寻找他们的足迹,整理他们的思路,让我在记者的岗位上多了一份对改革对社会对区域发展的思考。我将这些思考收集在自己生活常识网的博客上,引起了一家有名的报纸一位编辑的注意,她的频频约稿,让我居然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近年写下了近200篇关方舟子博客于顺德,关于改革,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思考。这些思考散见于自己工作的媒体、在顺德发行的其他媒体和外地的一些媒体。有人说我有些锋芒毕露,敢想敢说,有人说我特别喜欢挑刺,也有人见了我说“如雷贯耳”,也有人说我实在多管闲事,自讨没趣,我自己则时时提醒自己,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老师曾经给我留言“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顺德十几年,自己的岗位基本上原地踏步,自己的收入则是每况愈下;而一起过来的同事,有的已经吃了“回头草”再谋旧官位,有的在这里也早已经获得了一官半职。他们收入随地位变化,脸色随职务而严肃,和不争气的我早就拉开了距离。我检查自己,则是先后写了40万字的人物专访,30万字的新闻述评,20万字的时政评论,加上30多万字的好像网络购物网这篇文字一样的人生回忆。大约130万足可以编印成四本集子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字,记录着做记者特别是在顺德做记者这些年我的观察,我的思考,我的努力,而这一切,源于当初一场阴差阳错的记者生涯的开始。       2198的博客  
我自己曾经戏言,少壮不努力,长大做媒体。我下载淘宝商城觉得,是因为自己一贯的不努力,才成就了我这样一个基本上是百无一用的最没有出息的老记者。
                       2013-11-7记者节前夜·顺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