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

我www.天涯.com的顺德 游记——中部

龙江,街边的味道说到龙江,大多数人想起的都是龙江的家具。而我对于龙江的印象应该是小时候过年吃的炸油角,都是味道的记忆。这次的龙江之旅我选择了在紫云阁附近的老区进行拍摄,上次的逢简之旅坐公交经过那里,才发现原来龙江还有这样一个市集文化那么浓郁的地方。 那一天出发得比较晚,因为是龙江,离我们乐从比较近。登上980慢慢地靠近我未知的龙江,每次出门都带着好奇心出去。选择了在紫云阁下车,当然会进去参观。说实在的,我不是佛教徒,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对于宗教建筑跟宗教文化有点兴趣,这些建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在进入正殿之前,我看了一下寺院里的一处请经阁。虽然这个阁楼不算很大,但是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以前精湛工艺的痕迹。斗拱重檐镶嵌,木质结构的主体,远看婉如展翅的飞凤。站在阁楼下,突然好像会悟到什么东西似的。走向前殿,门口有两个神像。左边的威严挺拔,右边的严肃狰狞,好像是在警惕神鬼免进的意思。正对着我的还有一尊笑佛,看到它的样子总想问一句“老大,你在笑什么?”看到神坛上的花篮我明白了它在笑什么,笑有求于它的人无知与愚昧。大部分的花篮上面都留有“生意兴隆”的字样,难怪它会笑,因为佛不是功利的,佛是无欲无求的。走到笑佛后面原来还有四尊神像,一样的挺拔威严,它们是代表四个方向的“东南西北”四大天王。过了前殿,正殿就在前面。但是并没老沙博客有上去,因为看了看时间有点紧,要离开。临走前我把正殿拍下来,还有正殿下面的游龙戏珠浮雕。居高临下的气势,栩栩如生的飞龙。一跃而下,气势磅礴。快出门前发现了一旁还有一座土地爷的水泥塑像,以前经常在街头巷尾也看见过土地爷的雕像,不过样子都好像差不多,也许它的样子真的很讨人喜欢。 离开紫云阁就往更里面的地方走去,中午的太阳太狠了,我只能跟着树荫一直走。幸亏两旁都是大树,否则我就会变成顺德名菜——烧猪。这条长长的商业街,不知道延伸到哪里。 在路上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处巷口,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感触挺深的。看起来这里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墙角上的青苔向你诉说着这里。往上一看,遮雨的铁皮烂了一个大口,不过没有修理过。锈迹斑斑的破口,就像是时空刮开的一道伤痕。好奇的我决定走进去看看,走进去才发现这里很安静,听到了前面的鸟叫,听不到后面的喧嚣。走了几步就有了新发现,一座三层楼高的水塔“站”在了我的面前。九零后可能很少了解这个,在刚通自来水的时候,水压是很低的。那时候的平房都比较矮,一般都是一两层。所以这里有个三层的水塔,也就不奇怪了。看起来这个水塔已经荒废很久没有用过,现在已经可以说是一处遗迹了,被遗忘的痕迹。来到后面,豁然开朗。想不到后面原来是一个小花园啊,难怪听得到鸟鸣。这里应该是租给农民工朋友的,楼上挂满了衣服,地上晒着些花生。鸟站在枝头上欢歌,意境不错的画面。 重新走回马路边,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真后悔没有带我的豹纹袖套出来,看着手臂发红了,就算撑着伞还是如此。疾步走过几个路口,发现了一条老的商业街。这里真的说得上是商业街,为什么呢?一路进去的商铺,延伸到巷子里面,窄窄的巷子里,密密麻麻铺满了人。或者树荫下面真的好乘凉,这个时候的我,平时都呆在房间里休息了。慢步往巷子里走去,经过水果摊,经过卖衣服的店铺,见到日杂的产品,碰到小吃摊。各种叫卖的声音,混杂着不同的气味。越往里走,气味越是复杂。两旁老式的骑楼,越看越有味道,是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内街里的老房子都被改成临街的商店,各种商品就放在门口让你挑选。虽然这里是内街,但是一点都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少了客流,这个是让我觉得奇怪的原因。经过一家祠堂,前面有个吃面的地方。走累了,肚子也饿了。“老板,来一碗云吞面。”我不想说什么我不客气之类,因为肚子真的饿了。当一个人在面对饥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是浮云,心里只有吃的。吃完步行到对岸,这里也有小贩。夏天来了,树荫下的阴凉总是那么受欢迎。不过小贩要注意环境才行,路上踩着不少的垃圾,环卫工人也够累的。顺着河流走向前方,我又重新回到商业街这边。跟着树荫走了半条商业街左右吧,看到了对面马路的一个巷口。就在巷口的位置挂着一个“龙江敬老院”的铁架,原来这里是曾经的敬老院。走进去才发现,里面有个院子。不过已经被废品所占据,只剩下两棵多余的大树。很难想象的是,这里居然曾经是养老院,如今都被出租了。我觉得养老院应该与“宁静”之类的形容词相结合,不过这里却是在热闹的商业街隔壁。 经过一条巷子,走了一些地方,兜兜转转又重回了吃面的那条巷子里。这次打算不转弯看看,因为吃碗面的时候我是过了对岸的,这次要直走看看。呵呵,没走几步就看到一个黄色的牌子。牌子上写着“挥春”二字,挥春其实就是北方所说的春联。但是传统的挥春跟春联有着挺大的区别的,春联一般都是成对的对联。挥春可能只有一两个字或者四字词语,而且挥春的样式有很多。一般在街边给人写挥春的其实是写对联而已,真正的挥春花样很多,基本上现在都用印刷的代替画画了。原来老玩意都隐藏在内街里,隐藏得够深的。噢,前面还有一家老铺,一个醒目的“刻”字吸引了我。原来是一家刻章的老铺,还有画“炭相”的。还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过“炭相”这东西,我家还有两幅炭相,是我太爷夫妇的。旧时的人都喜欢话炭相,在一些老屋里总会看到。都是老一辈为了纪念才叫人画的,那时候照相的不多,所以选择画炭相。老铺分为两层,举头看看那二楼的木板,已经有些开裂,看来它在这里沉淀的时间也不短了。前面好像还有更老的地方喔,停不下来的步伐要继续。又是一个丁字路口,左边有条筷子街,前面看了看好像是外面的商业街。走在筷子街上,除了低矮的楼房以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应该也不算是奇怪吧。在每家每户的房檐下面总挂着一块木符,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多头顶八卦,下面有个应该是神话或者宗教故事里面出现的人物。我以为挂桃符之类的只有在北方多些,原来我们这边也有相同的习俗。&nbs建立个人博客p;筷子街的尽头也是商业老街区,这龙江的商业区也不小啊,走来走去还是在商业区里面。对面有条儒林大街,看起来挺文雅的。路口有一个老式的公用电话亭,突然间勾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以前像这一类的电话亭里其实还会卖其他东西的,比如说小孩子喜欢的泡泡糖还有汽水。那时候手机并没有盛行,公用电话是当时联系朋友的一种比较方便的方式。大街里有 一个古井——儒林古泉,一个宋代的古井。里街也叫双井大街,可是我找不到另外一个井在哪里。在古井网路购物附近穿行了一段,这里的街道很奇怪的。里街的地面总是斜向巷口的位置的,主街道也是斜斜的。估计下雨的时候这里不会有什么积水,雨水会顺着斜坡流到低洼的地方。起风了,树枝刷刷地响。 我慢悠悠地走出大马路,打算离开龙江了。但是我没有打算回家,而是准备去坐车到勒流。准备去我以后跟她约会的地方喝一杯咖啡,然后给她留了张字条。一张用英文写的字条,那次我很认真地写,也很紧张。写了三遍才写好,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太多。只想知道她的答案,纸条的内容就是想问她对于我们俩之间的态度。一句很简单的YES或者NO我都可以接受,只是想知道这么简单。我把纸条贴在留言板最显眼的地方,那天晚上我告诉了她关于纸条的事情。后来在我们俩的第一次约会之前,她已经拿走了我那张,还给了我答案。第一次的感情付出,就是埋藏在这间小小的咖啡店里。再后来我喜欢上了咖啡,每次喝都感觉到那种淡淡的苦涩跟轻轻的甜味。 这次感受到了龙江的老商业区的特殊味道,不过这里应该注意一下一些细节上面的事情。比如说消防,这里是相对老式的旧商业区,房子多数是砖木结构。线路密密麻麻的,看着都很危险。 凤城 7080的交集“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句老话是很多广府人对大良的最初印象。确实在大良有不少吃的,比如说大良的李禧记、金榜牛乳、双皮奶等等。作为一个吃货,对于食物的那份热爱是无法避免的。然而这一次去的大良并不是为了吃才去的,更多的是一次感情之旅。 大良的这一次,其实是过来参加我们顺德城市网三周年庆的一个书画展。那一次 的展览来了很多领导,城市网里面的还有区里面的都有。在我刚到的时候,领导已经在讲话了。镜头咔嚓咔嚓的声音,闪光灯的亮光,都弥漫在周围。来参加的多数是网友,不大的展厅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等领导发话完毕揭幕之后,画展正式开始。我在展厅里遇到了一位熟悉又陌生的人,他是我们阳光公益摄影团的团长(黄伟德,网名生命力),第一次见面我就邀请他帮我拍了一张。那是我第一次曝光在专业摄影师的镜头前,有点紧张。拍完这张我就离开了展厅,临走是手里带着两份城市网的图册,有一份是给某人带的。 离开图书馆之后,我打算进入大良更加里面的地方去走走。希望能够找到更多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或者是人文气息浓厚的一些地方。它们两者离不开我们,它们也组成了我们的生活。一条条不起眼的街道,也许你连巷子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你每天都要经过那里。还有那凹凸的青石板巷道,也许你会很讨厌它们的凹凸不平,但是上面却留有先辈们的脚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史,谁也不应该忘记。 凤城,这一个美丽的名字是赐给大良的,因为凤山而得名。在凤山上有一座西山庙,每次经过都想进去看看,可是每次都止步在门口的石狮子前。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解析这种事,或者说神灵不太喜欢我吧。走过西山庙,就走向更里的地方。过年前我也来过这边,找到了李禧记的老铺,买了一包特产回去。前面有些黄色外墙的房子,好像挺旧的。走近了才发现不是一两间,这里整片房屋多数是外墙黄色的小平房。低矮的旧房一般都是黄墙绿窗,很规整的样子。但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都涂成黄色?我忘记了前面街道的名字了,只是走完才知道这条街很长。慢悠悠的男模博客步伐,一直都是走走停停。我不舍得走得太快,因为这里很像小时候的味道。那时候大家都不是很宽裕,不过淘宝商铺守望相助,邻里之间恭敬和睦。一个老邮箱挂在残破的木门上,院落里的瓜已经爬过了围墙,红色的茶花羞涩地探出墙头。每每经过这些房子都要停止下来,细细地观赏这些不太起眼的风景。就是在宁静的小巷里,才能发现这些如此静态的美丽。生于浮华年代,倘若能够享受这般美景,实在要好好享受。 穿过巷道,辗转几条街,我来到了一个小区。四层的楼房,依然是黄色的外墙,感觉上有点统一规整。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当时规划的痕迹,大良的北区算是开发比较早的地方。然而如今这里将会变成城市的边缘,即将消逝的边缘。 蓬莱大街,大良的蓬莱社区的入口。一座老房子上的信报箱,铁迹斑斑积尘深厚,估计已经静静地安放在这里很久了。这里的宁静仿佛是一面岁月的镜子,甚至可以看到曾经的送报员把报纸放入邮箱的情景。前面的拐角处偶遇了街灯跟绿色的窗户,不经意的抬头,能够感受到傍晚时分,弱弱的灯光浸透这条小巷子时的情景。穿越了巷子,顿然的一片豁然开朗。几排规整的三层式楼房,跟外面的基本上是一种格调。蓬莱社区,现在应该是大良的老社区之一了。随便走走看了看外墙,有些已经老化脱落。谁知道就在这里,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个穿着保安制服的大叔从后面喊上了我,我正摆着要拍摄的姿势。“你拍这些照片干什么用的?”“没有啊,我是摄影团的,要不要来张。”在看了我的身份证之后,大叔才放我走。临走前我向大叔打听哪里会有老玩意,他给我指引到 一条断头的小巷子里。果然,在巷子的尽头处发现了一块长长的木雕。这块木雕的雕刻也算精美,只是有部分已经腐朽。这块木雕挺长的,有点窄。躺在一张老式的睡床上,睡床已经腐朽得差不多,跟上面的木雕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当时真java 博客的很想把它带走,可是我不想偷东西。带着无奈跟可惜,我离开了巷子。来到古玩街的时候,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倒在了树荫下酣睡着。真的要跟户外工作者说一声谢谢,是你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看着他大睡的样子,估计早上的时候没少晒太阳。这里是大良的古玩街,顾名思义这里有很多买卖古玩的店铺。喜欢古玩的可以来看看哦,看你有没有好运气。出了古玩街,好像很眼熟啊,这里不就是早上公交车经过的地方么?看了看方向,该往左还是右呢?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忘记了公交车的轨迹了。胡乱地走了几条街,找到了一个吃饭的地方——冯不记面家。这是一家老面馆,中午的时候人还是挺多的。根据老规矩,我还是点了一个云吞面。二两云吞三两面,青菜翠绿汤新鲜,这是我对于冯不记的评价。在街边的面馆吃面,吃到的除了食物的味道,还有市井的风味。一边吃面我还跟我们的网友一边分享,还要通知另外一位网友我的到来。 离开面馆前,我看了看手机,原来时间还有一大截。饭后走一走,长寿九十九。于是乎我决定到附近的一些地方散散步,说走就要马上走。在体育中心对面的凤山脚下,挡土墙上挂着很多少儿的陶塑作品。“咔嚓”的快门声响个不停,我把整块挡土墙都拍下来了,真心的喜欢这些孩子的作品。它们充满着孩子对于顺德的认知跟想象,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淘宝旗舰店家真的一点也没错。可惜的是家长把孩子丢到所谓的兴趣班里,把孩子的天性给压抑了。过早地让他们接触些自己根本不愿意去了解的事情,反而会让孩子出现消极的情绪。我相信挂在墙上的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天真快乐的孩子之手。华盖路的商业街距离这里也不远,好像还顺路。反正都出来了,拍几个照片再走也不错的。也许是中午时分的缘故吧,商业街上的行人很少。第一次走进这条商业街,第一感觉就是复古。两边的骑楼风格,外墙使用的是西式的装饰,一路延伸下去很长很长。走在骑楼下面,两边多数以卖衣服的为主,还有小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吃货,我只能先记住这些“好吃的地方”,以后再找回来吃一顿。民信的双皮奶,前面还有牛杂小吃的。个种味道弥漫在商业街里,可惜我下午要倒一杯咖啡进肚子,不然我就已经忍不住了。 根据百度地图的指引,我找到了那家潘朵拉咖啡店。熟悉的味道,只是环境有点不一样而已。我点了一杯冷的摩卡,坐在高高的吧凳上,安静地淘宝网注册等候她的到来。后来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才分开,我带着所有的收获回去。 城市网的三周年活动,是我出来工作之后第一次参加的网站活动。德哥帮我拍的留影也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张,我第一次曝光在专业摄影机面前。想不到第一次跟德哥见面,竟然要他给我拍照。那次没有跟他合影,可惜了。不错的一次经历,以后还要继续参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才行,多交些朋友是件快乐的事情。 我来了,北滘来北滘之前,其实我还去了一趟珠海,完成了一次爱的咖啡之旅。聊到北滘,我想起了美的电器。美的是北滘的骄傲,是顺德的骄傲。这次的北滘之行,我选择骑自行车过去。呵呵,我这是相应号召,绿色出行了。平常我过去北滘那边都走三乐路,而这次我打算从一环过去,因为一环离我家不远。从一环过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大树遮阴。一环的辅道两旁都种满了树木,我靠着树荫骑行。从我身边经过的车都开得很快,好像前面有万吨黄金似的。一路上哼着自己喜欢听的节奏,伴奏的是货车的噪音。五公里到三公里到一公里,我来到了北滘的第一站——马龙村 马龙村其实是马村跟见龙村的合体,虽然路牌上写着“马龙”二字,进了村子你就会知道。北滘人也热衷于花卉种植,从一环过来的路上就看到很多规模不同的花场。我很羡慕养花人的工作,每天都跟绿色打交道,可现实却并没有我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纯真。其实他们受到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都受制于天气的影响。当你看到花瓣的凋零,其实那是花农的泪水。往村子里走去,来到了一个市场旁边。我停住在一处碉楼前,像瞻仰烈士般。从外面的枪眼跟窗户的位置来看,这座碉楼是一座三层的建筑。碉楼的四壁都有枪眼,对角的位置还有两个圆形的监测哨。碉楼的位置离河边不远,估计是抗战的年代修建的。站在下面的我,仿佛感受到了手机博客当年的浴血奋战。它保住了见龙村的黎民百姓不受制于敌,见证了这条村子的繁衍。昔日的防御工事,如今却被沦为电线的支撑。 顺着见龙村的海傍路,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只是有意识地跟着河流走。来到一处河边的花果场,土腥的味道顺着微微的风给带了出来。前面的路好像不通畅,我打算在这里调头。辗转了几个地方,我经过了一个水闸,这里有一座桥看起来挺老的,可是叫不出名字来。我注意到一个地方,看着挺难受的。那就是桥底,在那里有些简易的工棚,里面放着杂乱的生活用品,似乎还有人在生活的痕迹。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活,真的感到有点心寒。他们委屈在那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我不忍心去拍他们。 顺着流水的方向走了一小会,看到了马龙村的农家图书馆。与其说这里是图书馆,不如说是祠堂吧,我看到了木门上面顶着的石板刻着“南湾黄公祠”的字样。虽然进不去,但是从门口的雕刻还有壁画来看,都是传统的岭南风格。雕刻一样的精致典雅不张扬,壁画内容依然是传统的文化底子。经过黄公祠,前面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我特意下车推行,不打算在窄巷道里骑行,要慢慢地走完这条看似挺老的街道。游走在巷道里,我偶遇了一间废弃的老铺。其实还有几间的,不过我对这间的印象比较深。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木挡板,我想起了小时候帮母亲买东西时候的情景。而如今却变得十分破落,岁月啊,沧桑。 穿越了巷道,我找到了离开马村的路。要说再见了,马龙村。马村隔壁有条环境不错的村子——龙涌村。刚从村口进来的是龙涌的工业区,规划得挺规整的。横排竖列地安置了很多厂房在村口,宽阔的入村大道不多见。 在村子里面有一个龙涌公园,是一个不错的休闲好去处。静逸的湖面上倒映着蓝蓝的天空,水上的荷花蠢蠢欲动。湖上有座亭子,蜿蜒地从岸边张开。湖边都被鲜花和绿树包围着,不时有蝴蝶在花丛里窜出来。绿树红花的映衬下,这里变得异常的宁静,甚至可以听到蝴蝶的窃窃私语。带着鸟儿的鸣奏,我向深潭(深潭是龙涌村里面的一个地方)走去。尽头是条河,我在这里坐了一小会。天气热的时候,在河边的大树下乘凉是一种高级的享受。与城市里面的空调房相比,农村的绿荫更让人向往,要相信自然风的力量。空调房里吹出来的风都带着螨虫,树荫下的风带着花香轻抚你的双颊。我要找的宁静基本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真的很舒服。走下埗头(水乡人坐船上岸的地方,常常铺有石阶。)我捧起一把水往脸上浇,清凉的河水真的很提神。河面上顿时泛起了涟漪,河面上的平静就这样被打破了。 离开内心向往的宁静,我走上了河堤。骑行在河堤上,即使沐股市博客浴在阳光里,也不会感觉到热的存在。河风快速地从身上掠过,就像贪婪的强盗,把身上的热量都带走了。顺着河堤走,下面有一片很长的防护林,远望过去也看不到尽头的。骑行在这里,可以很舒服忘我,所有的烦恼都会被贪婪的风带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绿树给予了颜色上的映衬。 带着依依不舍,带着轻松,我离开了河堤。也到了该找吃的时候了,一出去就迷失在林头村附近。走着走着就发现了这里,这里叫华美达酒店。楼下有餐厅跟咖啡厅,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因为来之前我问过网友,北滘有没有喝咖啡的地方,他们都说没有。咖啡厅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户外还摆着些桌椅,情调满满的。咖啡厅旁边有张海报,好像是跟吃有关的,看看去。 噢,是家韩国料理店。颜色鲜艳的菜品,彻底击垮了我的胃,食欲占据了所有的思维。结果显而易见,就这里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吃韩国料理,以前都没有机会去尝试。进去坐下来,服务员拿过来一本大得夸张的餐牌。看着餐牌里面的食物,真的想全部都吃一遍。最终我选择了冷面,一碗泡菜冷面。该吃的还没有那么快到,服务员就给我拿了几样小菜过来,是免费的噢。一小碟泡菜,腌萝卜黄瓜香菇,四样开胃菜。我尝了尝泡菜的味道,跟我想象当中的味道接近。还有一碗金黄色的南瓜粥,差点忘记了这个好东西。吃着小菜等候着,喝着麦子茶。路过的一位服务员给我送来了一小壶酒,这小米酒也是送的。她给我倒出一杯让我尝尝,看着美女的笑脸,喝毒药都要试试。喝着小酒等上一会,冷面终于上场了。红彤彤的大料汤,配菜丰富得很。汤面上飘着芝麻的清香,红红绿绿的,充满了吃的快感。跟以往吃面的习惯一样,拿起汤匙先试试汤的味道。通红的面汤,酸酸辣辣地刺激着我的舌头。这碗面我吃了大概一个小时,也是享受了一个小时。不仅仅是面的味道,还有这里的环境跟氛围。坐在玻璃窗旁边的卡座上,一个人享受着美食。跟狼吞虎咽不同的是,慢慢地品尝美食会得到心情上的愉悦跟满足。吃饱喝足之后,我给这家料理留了个影。“某某某,曾经在此一顿饭。”呵呵,恶搞一下自己,代替“在此一游”。离开料理店才发现,迟到的潘霜霜博客酒劲来了。回去的时候一直是“醉酒驾驶”,会不会被抓啊?醉酒骑行会被扣分么? 顺着沥青路,我慢慢地骑着自行车回去。乐从的方向,家的方向。 中途途径西滘,敌不过好奇心,我又拐了进去。一条河环绕了西滘,顺德人叫小河做“涌(拼音chong)”。顺着水流的方向,我找到了一座不太显眼的桥。那是用花刚岩石铺砌而成的一座石桥,朴素的风格甚至不知道它的年代。但是我在桥墩上看到了几个字“通济桥”,用的是繁体字。很巧合的是,佛山也有通济桥,而且很出名,难道这里是顺德版的通济桥么?“行通济,无闭翳”这一句佛山人皆知的谚语,意思就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不知道这条桥有没有举行类似的活动?再往里面走还有一座桥,一座单孔石拱桥。可是缺乏保护,桥面已经烂得让我伤心。兜兜转转在西滘里绕了一圈才舍得离开,西滘环境还是不错的。 真的要离开北滘了,缓慢的酒劲依然存在。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满身大汗淋漓,当然啦,回来第一件事依然是跟网友们分享整个过程的有趣跟收获。整体来说总算是满意的,收获了不少的感触杨恒均博客。 伦教,甜甜的味道伦教糕的甜味,是父辈们对于伦教的印象。我以前没有品尝过伦教糕,对于这一道顺德出名的甜点其实已经向往已久。这次的出行,我带上了新的索尼数码相机。以前用手机拍惯了,现在换成数码相机反而不习惯。 从乐从上车,到伦教荔村站下车。周围走了走,看看找不找到有吃伦教糕的地方。虽然最后还是找不到,但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家蚕种厂。之前城市网的论坛里面 有人就讨论过我们顺德没落的蚕桑业,原来我们的伦教还有人养蚕。谁说广东的蚕丝会消失?还有坚守的人在呢,希望大家也支持支持我们顺德的蚕桑业。顺着绿树,我慢悠悠地在附近走了一遍。不知道拐过了多少条街道,又重新回归到大马路上。在一个公交站牌前停下了脚步,慢慢看着站牌上面的地方名称。“霞石”跟“乌洲”,我在考虑到底去哪个地方。 乌洲是我的最终答案,出于对“洲”字的理解,我选择了后者。“洲”的解释是:水中的陆地。一般叫做洲的地方,都是被绿水环绕的。作为一个水乡人,我喜欢水。它是有灵性的,当它跟你关系好的时候,会是涓涓细流;当你激怒了它,那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凶猛。即使我不知道乌洲到底在哪个方向,不过听着名字有点古朴的感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跳上910路公交,出发前往乌洲。乌洲有好几个地方可以下车,几个站点都有一处景点。千里驹、平岗公园、合川祠等,都有站点下车。我打算在平岗公园下车,通常来说,公园之类的地方会是一个地方的地标。从公园出发的话,就算迷路了需要求助也方便,可以跟别人说从哪里开始行走。平岗公园站在一个岔口的地方,一下车就面临着选择。幸好碰巧遇到骑自行车回家的一位大妈,我顺口就问哪里有吃饭的地方。她热情地给我指引了方向,顺着指引,我开始了乌洲的徒步旅行。那时候以为乌洲会有很多熟悉的老味道,可是刚走不远才发现好像不对。顺着大妈指的方向,前面就有一个小区,盖的都是新房子。 又看到河流,对岸是一大片的菜地。绿油油的叶菜,真有点归隐的意思。空旷的菜地上“站”着一座炮楼,特别的显眼。炮楼上写着“南北屏障”几个大字,可见当年它在这里的地位有多重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这里只能作为一处景点而已。 流淌的河水,把我带到附近的一处集市。这里到处都是地摊,衣服水果日用品,还有杂货小吃摊。人头涌动,热闹非凡。融入到人群里,不是会听到买卖双方在互相砍价,人群里还充斥着叫卖声。小吃摊前的三五个,衣服档口前的精挑细选,相互构成的一幅很市井的生动画面。 在市集的另外一边,我找到了吃饭的地方,一个吃煲仔饭的地方。煲仔饭传递至今,已经超越千年之久。对于这款千年不衰的美食,作为吃货的我,只能用吃这种方式去理解。吃饭的地方聚集了很多当地人,旁边坐着一位老伯。这老头一直在吹嘘自己的酒量,周边的人都在跟他应和着。老人家喝酒也很特别,杯子里有几个酸荞头(一种发酵食品)。从他的谈话内容基本上可以判断,这老头挺乐观开朗的,旁边的饭客都在调侃他。他总以玩笑应对,一点都没有被身旁的挖苦讽刺所影响。我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的对话,感觉比看电视还要精彩。吃饱后,我想老头打听了下永兴街的方向,他大概地指引了一下,留下一句“谢谢”我就出发了。 从乌洲的村委会后面的巷子出发,寻找我要去的永兴街。那里有网友推荐的一处古建,我想去看看。左拐右转地在窄巷里面穿梭,中午时候的巷道寂静无人。家猫从墙头上跃过,树叶下落的声音,根本无法逃脱你的双耳。在巷道里会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老宅,也许只是普通的民宅。顿时让我感觉到我快要到达我想去的地方了,像是老宅的暗示。根据我的经验判断,但凡有古建的地方,附近肯定少不了老宅的存在。在农村,宗祠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凝结。有宗祠的地方,就会有氏族。祭祖的日子,族人都会聚集于祠堂,相互嘘寒问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祠堂的地方就会有团结。另外的一点,宗祠一般都会建在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地方。以前的人迷恋风水,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祖先的尊敬。 永兴街,终于看到路牌了。走吧,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没多远的地方有一座祠堂,很像网友照片上的祠堂。我下意识地打开手机,对比了一下。确实是这里,乌洲区家的合川祠。 我很喜欢我们岭南的祠堂建造工艺,大气雄伟,一点也不俗。真的要佩服当时的建造者,方正的石柱跟柱墩仅仅是面对面而已,两者之间没有半点粘连。也许是古人的榫卯结构,虾公梁也是用这种方法安装上去的。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屹立不倒,气派不衰。可惜的是进不去,只能从门外看看里面。从门口基本上可以看到里面的一些情况,不过有点荒凉的感觉。祠堂的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似乎平时没有人来打理。不过内部的建筑结构依然保存完好,房顶上的龙船脊依然清晰可见。先人对于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北方可以看到很多古建上都刻有龙纹图腾,而南方则以龙船脊这种形式较为丰富。这与我们水乡的龙舟文化分不开,龙舟其实是龙文化跟现实我们生活的一种融合。 在拍照的时候,合川祠的前面还有一座像祠堂一样的建筑。不过这家祠堂有点奇怪,不知道它经历过什么事情。从内部的一些残存的石板,可以看得出这里确实是一家祠堂。可能是后来的人把这里的用途给修改了,否则不会看到两边被刷成白色的房间,而且还挂着个带“酒”字的灯笼。因为宗祠不是卖酒的地方,它是一个氏族聚集的地方。祠堂凝聚的是一个氏族的感情基础,应该是严肃的。从这座祠堂的内部残存来看,它的规模跟合川祠差不多大。不过如今已经想象不出它从前的样子来,这里更像个庭院。 停不住的脚步,禁不住的好奇。继续游走吧,走着走着就发现了千里驹的故居。这位出自乌洲的一位名人,人称“花旦王”。千里驹与梅兰芳齐名,有这么一说“北有梅兰芳,南有千里驹”。因为他的悲情演出,精湛的演技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就连梅兰芳都要称赞他的表演“七情能够上面,且能够剧中人化”。著名粤剧演员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靓少凤、白玉堂等,都是千里驹亲手培养出来的。真的要感谢这些前辈的付出,我们南方的粤剧才得以流传至今。千里驹的故居隐藏在一片民居里面,如果没有看到巷口的一块刻着“千里驹故居”的石头,谁都不知道这里就是他的故居。原来还有人比我早来一步,也是带着一台相机。我知道她是谁,她是网友花子。拿着一台单反在那里站着,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因为她早就知道我会来。我漫步走进巷子里,顺着围墙我能够看到里面的小洋楼。罗马式的圆拱,深色的玻璃窗,却搭配着中式的青砖。与之同存的还有传统的中式老宅,镬耳顶龙舟脊。一座大宅院里混合了中式跟西式的精髓,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不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另类的古雅。我见过很多类似的老宅院,它们的古朴与典雅着实让我着迷。拍照的时候,在巷子里面发生了一小段插曲。我站在一座民宅的门口去拍摄千里驹的玻璃窗,谁知道正在对焦的时候,门后突然传来一声很大声的狗叫。我以为谁要放狗 咬我了,马上就跑了出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这么尴尬的一幕让花子看到了,真心的脸红。千里驹的宅院就在河边,看到青石板铺砌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旁边的竹林。离开千里驹故居之前,我特意到门口处留了个影。用照相的方式去代替“到此一游”,呵呵,用照片去记录比去伤害它更有意义跟价值。 漫无目的地在乌洲的小路上行走着,不知道走了多久。竟然又回到了早上下车的地方,乌洲的平岗公园。这里到处都是树,骑行的好地方啊。如果不理会路边的垃圾,这里的确是不错的休闲绿道。穿过平岗公园,在路边会看到有几家工厂。从建筑的侧面看起来像工厂,不过转过来就会看到它原来的用途。“乌洲人民会堂”五个红色的打字,醒目地挂在建筑的楼顶。红色的记忆,集体的印象。想当年那群志气昂扬的愤青,如今都应该贵为人家的爷爷奶奶了吧。 游走在附近的一些陈玖福新浪博客内街里,走走停停,断断续续。只知道拐过了几个拐角,看到了几个毛孩在玩耍。偶然间抬头张望,发现了我喜欢的木雕构件。在一间危房的房檐下面,泛着淡淡的红色,是一块红木料雕刻的。把岭南木雕的精髓基本上展示得淋漓尽致,雕刻精致,意境深远。再往前走一点,也是一座大会堂,这里是大洲的大会堂。跟乌洲大会堂的命运一样,这里也变成了工厂。是时候去找一下吃的了,对的,这里是伦教。有一样东西来到伦教肯定要买的,那就是伦教糕。于是我登上了到北海村的公交,这是网友指引我过去的。说的是在伦教北海村有家最正宗的伦教糕,所以我决定去一次找一找那家欢姐伦教糕。 来到北海村以后,我大概地看了看这里的环境。一边看一边在想,这种老传统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呢?在市场那边兜上了一圈,没有发现,却看到很多其他地方的美食。虽然口水在那里流淌着,但是执着要找到伦教糕的我还是止住了这份欲望。最终还是要找帅哥警察来帮忙指点指点,原来欢姐的伦教糕店在更加深入的地方。顺从了警察的指引,我向着伦教糕的方向走去。其实那个时候我的脚已经很累了,走了一天。可当我想起了伦教糕甜甜的味道,坚持给我吹响了号角。走到北海小学的时候,对面马路上的一个大大的指路牌提醒了我,伦教糕距离我已经越来越近了。剩下的这段路途,都有路牌指引我。很快地我来到了这里——欢姐伦教糕。远远就可以看到楼房上挂着的几个金色大字,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伦教糕。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喜欢这种可以吃的文化遗产吧,无可否认的是,大家都是吃货。谁会介意美食呢?进去里面看到了很多伦教糕,红的黄的绿的。在店里除了看到伦教糕之外,还有一块长长的浮雕。它给我们展示了整个伦教糕的制作过程,传递出了真正伦教糕的味道。最后我选择了一份红豆口味,红豆代表着相思,我会想念这里的。 这次的伦教之行真的很开心,徒步行走了很多地方。基本上走完整个乌洲,又走了部分大洲跟三洲。还有其他几个地方,真的可以说是快乐的一天,而且仅仅花费几十块而已,换来了好心情,真的很值。三访陈村陈村给世人最基础的印象就是花卉之城,这里有看不尽的花海,品不完的奇石盆景。用五彩缤纷这个词来形容陈村,是最为贴切的。可是,我的陈村之行并没有去找那缤纷的花海。 第一次出发的时候,看了看天气。阴阴沉沉的,像是预示着我的旅途并不会很轻松。国产生活片到了陈村以后,我急迫这去找陈村粉的老店。就像去伦教要买伦教糕,去陈村就是要吃那老字号的陈村粉。这人一急就容易出乱子,因为要找到那家老字号,我迷路了三次。从105国道转入陈村,经过热闹的顺联购物广场。在红绿灯的时候,我选择了一直往前走。直觉告诉我,前面会有我想要的东西,一路上的高楼跟小区,折射着现代化的气息。几分钟之后看到了一条河,后来我看了《陈村记忆》才发现,原来这条河给了陈村人一些记忆。下意识地,我向右手边拐了进来。一条绿色的长廊,蜿蜒着向前延伸。骑行在路上,迎着点点的风,舒服且自在。文化广场里,三两个小孩在树荫下打闹,偶尔会看到自行车骑行经过。阳光淡淡地穿过树梢,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地上。风一吹过,地上的影子马上动了起来。附近大厦的高度跟前面树木的密度形成了较大的李承鹏博客反差,房子突然间变得低矮破旧。这么大的时光落差,让我有点不太适应。我到底在哪?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里? 空空的肚子提醒了我一下,我想要吃到的陈村粉不在这边。合成路到底是在哪边呢?是饥饿让我迷失了方向感。进来的时候好像光顾着看风景,却忘记了看路牌找路。看来还得原路返回看看,估计是在第一个路牌上会有写。按照我的经验判断,老字号一般会出现在老区里。在离路口不远处的一个路牌上写着“合成路”这三字,都怪我没看路牌。作为一个路痴,我经常会迷路,甚至迷失方向感。但是我喜欢,也愿意。往往这样子才会有冒险的感觉,在路上也会感到更有乐趣。如果每次出门都是规划好的,那样子就很没劲了。离开了房子的世界,出来就是要找新鲜感。 穿过桥洞,旧墟就在前面。我估计这陈村粉的老店应该在前面吧,此时的大脑一片空白,只想着陈村粉可口的样子。加速加速再加速,要在饿晕之前去到那里。前面有家外面装修古朴的店,写着“黄但记”。 走进店里,我找了一个拐角的位置坐了下来。服务员都忙着招呼其他客人,我坐了一会才来帮我点菜。这次来陈村小资了一下,点了两样吃的,一样喝的。店里的装修还是挺别致的,头顶上吊着一排闲情雅致的灯。旁边的满洲窗跟木质的装横,渲染得很有历史的沉淀感。周围的桌子基本上都坐满了人,或一家几口,或朋友三两,或情侣一对。大家都乐呵着等待美味的到来,因为大家都热爱陈村粉的味道。品尝美味的时候,就是因为它美味,所以会忽视它的价钱,最终得到想要的满足。 过了一会,吃的来了,喝的也到了。吃之前习惯了拍一个照片,留着写博客时候用。柠檬味道的冷饮飘着淡淡的香味,混合着陈村粉的味道,食欲早就已经在大脑里喷涌了。先喝上一口店家提供的菊花茶,菊花的香味浅浅地铺在口腔里。此时再夹上一口带着排骨肉汁的陈村粉,慢慢地送入口中。陈村粉出了名的有韧劲,就像陈村人的性格一般。第一次吃到真正的陈村粉,这份满足感主要表现在那个圆圆的肚子里。 吃饱喝足之后就要出去走走了吧,谁知道这时候外面却下起了雨。不是天公不作美,是嫉妒,眼红我找到好吃的。瓢泼的大雨,轰鸣的雷声,合起来像是在埋怨我一样。有些躲雨的人都纷纷找地方躲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路人都有些狼狈不堪。我躲在黄但记旁边的银行里躲雨,静静地坐在里面等候着停雨的那一刻。 打开银行的玻璃门,迎来的是一阵清凉。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那是雨水过滤的效果。我推着车走在周涌路上,雨水顺着屋檐而下。滴答滴答地演奏着,这是最美妙的自然乐章。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我贪婪地吸了两口tmall 天猫。周涌路上的房子多数都已经比较老了,而我却很喜欢这种“老”味道。如果还有祠堂就更好了,不过这里是因为墟市而聚居在一起的,并不会有太多祠堂等宗氏的概念。 周涌路应该是因为我旁边的这条河而得名,走了不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了石桥。起初我并不知道这条桥的名字,只是觉得这条桥挺老的。这座三孔的石桥很高,起码对于河面上是比较高的。修建这座桥的主要材料是花岗岩,坚固的花岗岩,让这座桥能够抵御百年的风霜雨雪,经得起岁月的洗礼。看着老人家经过的时候,感觉就像时光倒流一样,回到了这里的曾经。到了对岸才发现这座桥是有名字的,它叫垂虹桥,建于清代咸丰年间。 还是沿着河继续往前面走,在一处巷口的位置,隐约看到巷子里好像有一座老宅。熟悉的老味道,让我不自觉地走了进去。里面确实有一座老宅,而且规模应该还不算小的。从外面的装饰跟格局来看,这间老宅以前要么是私塾要么就是有钱人住的。房檐下的木雕,活灵活现的灰塑,清晰可见的壁画。房顶上的瓦片长了些青苔,雨水打湿的瓦片颜色更深了。可惜的是,好好的一间青砖老民宅,被一个收破烂的住在里面,破坏在所难免。 带着惋下載淘寶惜,我还是要离开的。因为老天爷有板起脸来,警告我要回去了。第一次的陈村之旅就这样结束,带着一点点的伤感结束了。 没过多久我又去了一趟,为了摄影比赛而去。这次我坐公交车过去,因为有目的地。区适子的故里,陈村登州。 很多人如果提起区适子可能都会感觉很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三字经》的话,估计无人不知这部经典。本来是打算去拍一下区适子的故居之类的,可是后来网友说去了会后悔。这样更让我对那里感到好奇,更加向往着到那个地方。 这一次起床晚了,赶忙着去坐公交车。转了两趟公交车,又来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既然来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索性就去黄但记吃顿饭得了。正式的旅程应该是从下午开始,去登州之前我还在陈村辗转了好几个地方。 我登上了352公交,那是唯一通往登州的公交。352的司机是我见到过的公交车司机当中,礼貌最好的司机之一。我上车的时候跟我说了声“你好”,让我感到有些突然。一般遇到的公交车司机多数是沉默是金,要么就像催命鬼一般催您上车。很少司机会像他一样,上车来一个问候,下车也来一个。而且您上车以后,司机会等您坐稳了才会开车。这种服务让我感到很是温暖,每一个上车的乘客也有同样的感受。下车的时候司机也会跟乘客打声招呼,说句“慢走”什么的。我看了看所有下车乘客的脸,基本上都是笑着下车的。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所有的司机都是这样的话,估计我们的社会已经非常文明了。 一路上经过了很多次颠簸,终于到达区适子的登州。从公交车进入村口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喜欢上了这里的宁静。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不远处有一座祠堂,看这规模还是挺大的。我喜欢有祠堂的地方,那种团结互助的氛围,那些乡情的味道。祠堂外面有两座旗杆石,上面刻着“宋兵部提领大司马何禄孙”,这间祠堂原来是供奉这位大司马的。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啊,先有区适子,后来又有个武将。 还是先来看看这座祠堂吧,这里应该是被修葺过的。房顶依然是我们南方最常见的硬山顶,还有色彩艳丽的雕塑构件。神兽活灵活现,花鸟栩栩如生,总体表现出一片和谐气派的样子。走近祠堂一看,原来两旁还有好东西看呢。移步左边的外墙,顿时跳出一群“奔马”,生动得如同快要从墙上跳下来一样。右边的更加精彩,一条金龙从祥云之中探出头来,水中的青龙腾跃于水中,金龙回眸对视着,摆着一副两龙相争的架势。回过头来转回到正门的位置,抬头一看准被那金光灿灿所迷倒。两边的支撑柱上都贴上了金漆,在光的渲染下显得特别夺目耀眼。高大魁梧的两位门神,威武地“站”在门上,突然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可惜无法进入,于是我就围着祠堂走了一圈。原来祠堂的后面有好些用砖头堆起来的土灶,看这规模这里能做百人以上的饭菜。看来在登州应该有不少的何姓人家吧,不然也用不着如此多的灶台。 离开祠堂,我正式往村里面走去。在村委会的门口往村里张望了一下,里面的环境还是挺淳朴的。一条河缠绕着这条宁静的村英国生活子,偶尔能见到鱼虾跃起。漫步在登州的老街道上,有一座西式的建筑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座两层楼高的建筑,基本上是西式的构造。二楼开了很多的窗户,有些还是仿造希腊式的,一楼还有些窗户可以看得出来是满洲窗。不过一楼有些窗户都被木棍封死了,在门口还有“革命”等字样在这里。我想这里曾经应该发生过什么事情,就在那红色火苗旺盛的年代吧。 沿着街道走,会看到旁边的河道越来越浅,河水越来越清澈。在河边,会有三两的当地人在钓鱼。我向一个钓鱼的老伯问路,探寻一下区适子的故居。老人家说我走反了方向,叫我调头上基围,走个五六百米就到。我想应该可以很快到达,可是不到五分钟我才发现错了。下午的时候在河堤上走,简直是一种煎熬。虽然在河堤上有树,但是都比较低矮,根本起不了遮阴的作用。不过在河堤上可以看到登州的半貌,低矮的房屋半遮半掩地隐藏在绿树之中,看起来有点羞涩。走了大概一公里左右,看到有一个工地,估计这里就是区适子的故居所在地了吧。老人家说了,在一座庙宇后面。我走了一公里路,就只有这里有庙。走下斜坡,不多远的地方有一个荷塘,盛开的荷花特别美。这一路下来最阴凉的就是这里了,大树之下围坐着一群老人,两人下棋,周围的都在观战。区适子的老宅已经不见了,原来的地方被夷为平地。这里将重新修建区氏大宗祠,也是区适子的纪念馆。从效果图的规模来看,比村口的何氏大宗祠还要大一点。旧址上的砖瓦全部都被收集起来,可能以后还要用到。虽然看不到区适子的老宅,不过能够看到它未来的样子,也算是满足了吧。 在工地附近,我在找老宅子,却意外地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在一座普通的青砖老宅子上,我看到了一个很显眼的“忠”字,红彤彤地“挂”在房檐下。墙体上还有隐约的“毛主席万岁”字样,这些痕迹几乎感染了这里所有的老宅。我跟着房子兜了一圈,到处都有区适子纪念馆的宣传。经过一处街边小店的时候,老人家对我的行动产生了兴趣。说老宅子他们登州已经越来越少了,有味道的都被拆掉,大家都觉得可惜。 离开登州的时候,我又遇到送我来这里的司机。服务态度依然是那么的好,为此,那天晚上我还写了他。 第三次去陈村,想起来都有点尴尬。是美村摄影比赛截止前的一天,我想到陈村去找一下理想的拍摄地点。 那天我起得特别的早,拒绝了老妈的早餐,开着摩托就上路了。走到了陈村镇上瞎逛着有点不知所措,到底“陈村特色”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并不想去拍花卉世界,因为那里已经被拍过无数次,再拍就没什么新意了。 后来我走上陈村的基围(河堤),本来是想打算到堤坝上看看附近的花场的,却意外发现了一处高速路桥的工地。河的对岸就是番禺,跟广州就隔了一条河的距离。突然间来的灵感,于是就拍了这座还没有完成的桥。这座桥链接的是我顺番两地的情感与经济,而不仅仅是河面的物理距离。在河堤上我找到了一个老的界碑,一边写着顺德,一边写着番禺,就在桥的下面。 沿着河堤往前走,不知道要走多远,不知道要走多久。一直走到林岳才知道原来已经过界了,已经到了南海的地盘。重新回到陈村镇上,临近中午时分,我到黄但记吃了一顿陈村粉。 下午的时候,天气变得很糟糕。我在陈村被淋了一身,我开着摩托走在路上,突然而至的滂沱大雨,让所有在路上的人都感到措手不及。到广播电视站交作品的时候才停雨,进去的时候带着一副狼狈的样子,都快脸红了。 三次的陈村经历,让我从另外的方面去理解陈村。这不是简单的一个村,这里是顺德的花之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陈村,都有不同的味道,值得你去细细品尝的一个地方。有时候大家会忽视了身边的美,不过可以去看看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